空气颗粒物采样器在环境监测、职业卫生检测等领域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。正确使用该仪器,能精准测定空气中颗粒物的浓度与分布,为空气质量评估和健康风险防控提供关键数据。以下将详述其使用细节。
一、前期准备
1. 选址布局
- 采样点位应具有代表性,远离污染源和局地障碍物,如大型建筑物、烟囱等,一般选择在开阔、通风良好的区域。同时,要考虑采样高度,通常在距地面 1.5 - 15 米范围内,以反映人体呼吸带的空气质量状况。对于特殊目的,如研究交通污染,则可在距离道路一定距离处设置采样点。
- 根据监测目的和区域特点,合理布局多个采样点,形成采样网络。例如,在城市中,可按照网格布点法,在工业园区、居民区、商业区等不同功能区分别设置采样点,以全面了解空气颗粒物的分布情况。
2. 仪器检查
- 在使用前,需对采样器进行全面检查。查看仪器外观是否有损坏,如外壳破裂、按键失灵等;检查电源是否充足,确保电池电量或外接电源稳定;校准流量,使用标准流量计对采样器的流量进行校准,保证采样流量的准确性。一般来说,流量误差应控制在规定范围内,如±5%以内。
- 清洁仪器内部,特别是进气口、滤膜夹等部位,防止灰尘、杂质等影响采样效果。可以使用干净的棉签蘸取少量酒精轻轻擦拭进气口,但要注意避免酒精残留进入仪器内部。
二、采样过程
1. 滤膜安装
- 选择合适的滤膜,根据采样目的和颗粒物粒径大小确定滤膜类型,如 TSP(总悬浮颗粒物)采样使用玻璃纤维滤膜或石英滤膜。在安装滤膜时,要佩戴干净的手套,避免手部油脂污染滤膜。将滤膜轻轻放置在滤膜夹中,确保滤膜平整无褶皱,且密封良好,防止气体泄漏。
- 记录滤膜的编号、重量等信息,以便后续计算颗粒物浓度。一般情况下,每个滤膜在采样前后都需称重,两次重量之差即为采集到的颗粒物重量。
2. 参数设置
- 根据监测要求设置采样时间、采样流量等参数。例如,对于日常空气质量监测,可设置较长的采样时间,如 24 小时连续采样;对于突发污染事件应急监测,则可能需要缩短采样时间,快速获取数据。采样流量通常设定在规定的范围内,如大流量采样器每分钟流量为 16.7L。
- 确保仪器的时间设置准确,以便记录采样起止时间,方便后续数据处理和结果分析。
3. 启动采样
- 连接好仪器的电源和进气管路,确保管路连接紧密无泄漏。打开仪器开关,按照设定的参数开始采样。在采样过程中,要密切关注仪器的运行状态,如流量是否稳定、有无异常噪音等。若发现流量波动较大或仪器出现故障报警,应立即停止采样,检查并排除问题后重新开始。
三、采样结束及后续处理
1. 样品保存
- 采样结束后,关闭仪器电源,小心取出滤膜,将滤膜对折放入滤膜盒中,做好标记,注明采样时间、地点、样品编号等信息。滤膜盒应存放在干燥、避光、低温的环境中,防止样品受到污染或变质。
- 对于需要分析颗粒物成分的样品,可在滤膜表面滴加少量的固定液,如甲醇等,使颗粒物固定在滤膜上,便于后续实验室分析。
2. 数据记录与整理
- 及时记录采样器的读数,包括采样体积、累计流量等数据。结合滤膜称重结果,按照相应的计算公式计算空气中颗粒物的浓度。例如,颗粒物浓度(mg/m³)=(滤膜采样后重量 - 滤膜采样前重量)/ 采样体积。
- 对采集的数据进行整理和统计分析,绘制时间 - 浓度曲线、空间分布图等,直观地展示空气颗粒物的污染状况和变化趋势,为环境管理和决策提供科学依据。